欢迎进入贺兰县委组织部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贺兰县:做实“2345”工作模式 推动资助育人创新实践
2025-05-20 09:34:00    来源:贺兰发布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5-05-20 09:34:00

  近年来,贺兰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逐年递增,政策落实精准高效。已连续17年实现贷款回收率100%、逾期违约人数为0。在长期实践中,贺兰县教育体育局总结出“2345”工作模式,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两个提升”,夯实资助工作基础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凝聚工作合力。教体局党组将助学贷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并部署相关工作,研究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创新打造“1+3+N”联动模式(教育部门统筹,国开行、街道、乡镇3方协同,N个社区村委参与),实现从政策宣传、资格审核到贷款发放的全链条标准化运行,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高效执行。

  二是提升业务水平,打造专业团队。我们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业务考核机制,激发志愿者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服务热情的团队,为资助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三类群体”,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一是首贷学生:贴心服务,助力启航。针对首贷学生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匮乏、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痛点,资助中心精心设计,为每个学生制作“口袋里的记忆卡”,确保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关键信息。对大学生志愿者“强基提能”,提升志愿者政策解读和答疑解惑能力。及时解答学生贷款申请、续贷流程、还款计划制定等问题。

  二是续贷学生:动态跟踪,分类指导。临近毕业的最后一次续贷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引领。中心安排专人提前全面核对学生信息,密切跟踪学生的休学复学、当兵入伍、辍学等动态变化,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管理。及时做好信息变更,确保学生联系方式畅通,为贷款回收提供数据保障。

  三是毕业学生:个性服务,护航信用。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群体,是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核心环节,其还款履约情况直接关系教育金融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受理期间由志愿者直接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全覆盖电话回访,密切关注升学情况、精准摸排还款意愿及潜在还款困难,有效降低逾期风险,切实维护学生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贷后管理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升级。

  落实“四个保障”,优化资助育人效能

  一是人员有保障。构建“专职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协同服务体系,每年贷款受理期间招募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志愿者,确保人员配置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细化政策咨询、材料初审、系统录入等核心工作内容,将工作完成度、群众满意度纳入量化考核,实现志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提升志愿者沟通协调与应急处突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助学贷款业务受理能力,培养了志愿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阵地有保障。打造学生资助工作办事大厅,配备便民服务设施设备,减少学生在外填报数据产生的费用,杜绝了学生信息泄露的风险,真正做到“一键直达,一次告知,一条龙服务”。

  三是服务有保障。不断提升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水平,实现了“应贷尽贷”和“应还尽还”双赢的目标。累计发放贷款1.25亿元,累计回收贷款本金6540万元。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探索融入资助育人的形式和内容,逐步从经济保障型资助向育人发展型资助推进。将县域内新型产业区域作为助学贷款的研学基地,组织高三毕业生走进高校、企业开展助学贷款资助育人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为家乡和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以此达到活动育人、资助育人的目的。

  四是时间有保障。为有效化解家长工作时间与业务办理时段冲突的难题,全方位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创新推出“错峰服务+延时办理+精准保障”组合服务模式,周末实行全员轮班上岗制度,切实解决家长“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困扰。针对特殊群体,工作人员携带办公设备提供“上门办贷”服务。通过一系列便民举措,实现90%以上首次办贷家庭“只跑一次”,群众满意度达98%。资助中心的服务成为传递教育惠民政策温度、彰显为民服务情怀的暖心阵地,切实将助学贷款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创新“五个前置”,提升贷后管理水平

  一是宣传前置,从源头强化还款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在乡镇、社区宣传资助政策,让社会群众知晓。开通热线电话为大学生及家长答疑解惑。在办理现场及时宣讲还款流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白及时还款的重要性和逾期后果。对于续贷学生,及时告知家长每年贷款新增信息,发挥家长在学生贷款过程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为贷后管理打下群众基础。

  二是走访前置,开展诚信与感恩教育。将“走村入户”作为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拉家常、算细账”的方式,将抽象的诚信还款理念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生动表达。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用真实案例诠释“按时还款不仅是个人信用的守护,更是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接力传承”。加强对学生的征信知识和违约责任教育,让学生树立按时还款的责任感,切实将资助管理工作转化为育人实效。

  三是调研前置,早发现早处理苗头问题。将贷款回收工作提前至每年1月份,通过多种方式通知学生及早筹划年底还贷资金,鼓励提前还款,减少库存未还清贷款学生数。及时发现特殊情况的学生,对死亡、罹患重症、突遭重大变故等学生,精准落实还款救助政策。对当兵入伍和基层就业的学生,主动指导他们申请补偿政策。

  四是提醒前置,柔性沟通寻找有效策略。针对“失联”“还贷滞后”学生,将集中崔收转化为年初有计划地提醒。针对缺乏理财规划的学生,给予专业指导和建议。针对故意拖延还款的学生,从法律和信用角度说服教育讲解。通过提醒前置工作提前化解潜在风险,有效缓解贷款集中回收压力,推动贷后管理工作从“末端处置”向“前端预防”转变。

  五是技培前置,保障还款安全有序。将还款流程培训作为贷款办理的必要环节。在学生办理贷款时,开展还款指导,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还款流程及注意事项。建立“毕业学生专属服务群”,每月发送还款操作步骤,线上线下培训双覆盖。通过“技培前置”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还款指导,切实维护了学生合法权益,更显著降低了还款逾期率,为贷款回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贺兰县教育体育局持续深化“2345”工作模式,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让这项惠民政策惠及更多家庭,照亮更多学子的求学之路。

【编辑】:
【来源】:贺兰发布